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教育理论>【本站编辑】历史回顾:关注肇始于2001年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理论论争(目录页) | | 您好!今天是: | |
|
|
【课改理论论争历史回顾】 |
![]() |
本站编辑:2006.11.27. 最近更新:2018.07.12. (本页浏览: 人次) |
【本站按】本站这个专题页面保留至今,已失去了当年“关注”论争的意义,而成为一种历史回顾与镜鉴参考,甚至仅仅是关注教育史专题的朋友或许还有些许意义的检索参考网页。 “理论论争”原本有益无害,所谓真理越辩越明是也;亦可促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诸子百家,正是“争鸣”出来的,至今依然是中华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珠串。相较于“万马齐喑”一律“看齐”某一种理论某一种思想,这样的理论论争便显得有些弥足珍贵了。 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样,随着对真理、规律的发现、教育技术的发展而有与时俱进的改变,这应该是常态。唯有放弃“大一统”,让各种理论经过实践的尝试、检验,最终验证其科学性、有效性,这才是正道,是教育科学探索的必由之路。可是,在“特色”国家缺的正是这一点,于是便出现不断的一哄而上“大一统”折腾,“大一统”此起彼伏,而真正的科学实验和探索却逐渐不见踪影…… |
▲ 来自“顶层”的文件
几乎是史无前例——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做出有关教育改革的决定,首次确认“素质教育”这一概念。足见从国家层面开始从战略角度提升对教育的重视,足见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因为教育已经严重滞后于国家、社会的发展……(1985年,曾经有《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但也并非与国务院联署发布)
距上一《决定》2 年后,国务院——而不仅仅是“教育部”——颁布此《决定》,使基础教育改革成为国家行为。是对上一《决定》的具体落实。(有关高教改革信息,这里为收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2001年6月由教育部印发的课程改革条例,由国家教育部颁发,规划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和今后的实践方向。可以说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课程领域具体层面的实施规划。
▲“论争”: 反方(杯葛课改)与正方(支持课改)的交锋
【提要】王策三教授是北师大博导,是主流教学论理论方面的权威,有“中国教学论权威专家”之称,长期主宰普教界教学论的《教学论稿》的作者(2017年逝世)。他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应试教育’,我国长期实施着“全面发展教育”,故所谓“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是不靠谱的;认为现在出现了一股“轻视知识”的思潮,直接挑战“素质教育”理念……
【提要】钟启泉教授,华东师大课程教学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导,是肇始于2001年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公认领军专家之一。此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系统阐释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内容及要旨,厘清和校正了一些教育理念,适当介绍了一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情况。是课改指导用书之一。
【提要】作者认为:王策三先生《“轻视知识”》一文所表露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知识观以及作者特别推崇的“教学认识论”都充斥着“凯洛夫教育学”思想。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要认清“凯洛夫教育学”思想的缺陷以及对教育事业的危害,并坚决摒弃之;对于作者来说,不仅要敢于放弃这块“发霉的奶酪”,而且还要有与时俱进的胸怀,敢于并主动了解教育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新进展……
【提要】从论点和论据两方面,全面反驳王策三教授《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一文。作者把王策三教授否定素质教育理念的种种思想和观点概括为“应试教育论”。从概念到概念的推导应当停止,人们的认识必须时时联系当下实际,与时俱进,实现“否定之否定”的超越……
【提要】潘新民,王策三教授理论的支持者。潘在此文中认为新课改应以王策三教授的“教学认识论”为理论基础,认为王策三的“教学认识论”并未“过时”……(潘新民,1982年生,2010年毕业于北师大,获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博士学位。现任河北师大教育学院教育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推算一下,潘写此文时,当为北师大“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在读博士生?)
【提要】笔者认为:从科学意义讲,一种理论只有正确与否,而没有“过时”与否一说。如果真要说一种理论“过时”了,那实际上是说人们的实践和认识发展了,以前的某种理论已不能正确反映和引领当下实践了——即今天的认识更接近于或已经揭示了事物本质即客观规律本身了。说某种理论是否“过时”本身是个伪命题。那我们就来看看潘文所述之“教学认识论”的某些观点正确与否……
【提要】王本陆教授认为:国情是一种动态的社会历史存在,人创造历史又为历史所创造。国情不能随心所欲地改造,只有深刻洞察国情,积极利用国情资源,具有历史责任感和主体能力,才有可能积极改善国情。由此可见,教育改革、课程改革不问国情论是站不住脚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从国情出发的思想原则,能动地适应中国国情。作者将课改理论主张人为划分为“不问国情论”和“适应国情论”,可问题的实质是……
【提要】教育改革“不问国情”是不可能的;但是,以怎样的思想方法全面而辩证地看待“国情”以及础教育的国情,怎样理解所谓“能动地适应国情”,这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不从现实和未来两个维度结合的层面并以“现代、世界、未来”的国际视野来思考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那么我国的教育改革就会始终被动地落后于国家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进程,就注定会步入歧途……
【提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否定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就否定了教学的存在。而教师的主导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又必然表现为以“讲授—接受”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而如何保证“讲授—接受”的教学方法顺利展开又成为教学活动的关键。(本站评:如果说“教师的主导地位”尚须确认的话,那么,把教师主导地位理解为“讲授—接受”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这无疑是错误的,至少过于有失偏颇了。)
【提要】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新旧教育观念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改革与反改革的声浪,恐怕会持续改革的全过程。我们需要清晰地向整个社会传递这样的信息:素质教育是既定方针,不可动摇。课程改革要进行到底,倒退没有出路。本文联系当前中国大陆近年来教育界出现的若干现象,阐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的策略。
▲ 其它可资参考的观点、言论
〖前一页〗 1〖后一页〗
![]() |
||
【本站最近相关更新/最近评论】 |
||
(本站 2006年11月27日 编辑发布 / 2019-02-27 再次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